福州闽清:南山片区纵二路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
《史记·夏本纪》载:舜问四岳曰:‘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?皆曰:‘伯禹为司空,可成美尧之功。
29(28)陶弘景:《真诰》,上海:商务印书馆,1939年,第74页。他在1938年出版的《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》中指出: 黄老之道,盛于汉初。
因此,原本用于政治赏罚的刑德概念,逐渐变成与阴阳、四时、星象密切相关,而表示吉凶、生死、消长、有无的带有数术色彩的范畴,且将之托源于黄帝。《太平经》常见刑德之说,且言之甚详。而其流行之地,则在山东及东海诸地。汤用彤发现,《泰阶六符经》所依据的三阶平致太平的天人感应和黄老无为政治理论,与《太平经》相同。随后,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五行学派,把对宇宙现象的认识,都纳入天垂象,见吉凶,圣人则之的易学模式中,大到国家命运,小至个人吉凶,皆可由象数昭示。
考虑到汤用彤和陈寅恪都有在藏书中随手存信的习惯,笔者觉得陈寅恪的这三封来函,若能躲过动乱劫火,也许就夹在汤用彤现存的万卷藏书之内,有待后人耐心搜寻。陈寅恪来函提出《太平经》授受人与通晓历数的佛教人物是否有关的问题,汤用彤对此基本予以否认。俯察于地,山川河海,万物载焉,春生夏长,秋收冬藏,时行物生,丝毫不爽,孰令致之?曰:上帝精气神之磅礴也。
但比较起来,上帝与道是母子关系,上帝生道,是道之体,道之元,道之母。原载于《宗教学研究》2016年第4期,P264-270 进入 韩星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段正元 上帝观 儒家 。这样看来,上帝就是道的人格化,是道的主宰性的体现,这将道(德)神灵化、人格化,形成了独特的上帝观。儒家六经中随处可见上帝,但从春秋时期开始了文化精神的转变,儒家以人文理性为主导。
上帝者,永无对待,无中生有,以虚无之本体,为万有之真神。天地为上帝之形体,有天地然后见上帝之功用,如人有身。
这三个上帝变为五行,为五个上帝,位五方,司五气,东青帝,南赤帝,西白帝,北黑帝,中央为黄帝,各有其能,相生相克,就是我们这个气数天地。上帝恩爱人类之心,犹不仅此也,又复为人谋生后种种之利益,特生万物以备人生饮食、衣服、居住一切所需,于此益见上帝爱人之德,全人之功,殆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者矣。还有一个上帝,创世纪所言站在水面上,说声生天就生天,说声生地就生地,说生物就生物,说声生人就生人,即是此上帝。然则敬爱上帝之外,不即可不敬天地,与圣贤仙佛,祖宗父母耶?段正元回答:否。
将博爱之心,推行于外,即为德。……上帝恩爱人类之心,犹不仅此也,又复为人谋生后种种之利益,特生万物以备人生饮食、衣服、居住一切所需,于此益见上帝爱人之德,全人之功,殆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者矣。我们这个天地亦归此上帝管。天地万物以及人皆是上帝所化生,上帝与天地人物为一体,实即一本散为万殊,万殊归于一本道理的体现。
在这个基础上,他试图让中国古代上帝回归现代社会,借以整合中国文化内部的儒道佛三教以及晚来的基督教,把是否以上帝为依归看成是辨别宗教与非宗教的标准。垂其法于后世,则愚智率由。
此神道设教之意,实为保全中人以下人格之第一良法,固有不可轻言废弃者矣。吾人所以奉至圣为师表,兢兢业业,不敢有一念不敬之心者,职是故也。
圣贤仙佛,代上帝立言宣化,是敬圣贤仙佛,即敬上帝也。是上帝之爱人,可谓曲成而不遗也。若违师之教,即是违上帝之教。在万万个天地之上,在万万个天地之中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段正元对20世纪初中国革命主流、斗争哲学而导致的社会状况和道德信仰缺乏极为忧心,他说:何以堂堂礼义之中华,不知实行固有道德,而反崇拜皮毛之物质,忘却根本之精神,废弃伦常,打破廉耻,以致家庭革命,父子革命,夫妇革命,将人生幸福,满盘推倒,国家社会,造成万恶世界。少时仅读《论语》半部,曾从事农工渔贩等劳作,深知民情世风。
段正元(1864——1940),原名德新,道号正元,取天元正午、道集大成之意,成名后人称段夫子。但是,各大宗教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,某些信徒往往认为教各有类,分门别户,造成各教冲突,甚至演变成宗教战争。
他还特别注重道德实践,不仅自己身体力行,还以巨大的人格感召力建立了遍及大江南北的道德教化组织——道德学社,在民间弘道兴儒,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。对于鬼神,不可不敬,但敬鬼神而远之。
他认为有三个上帝:无极上帝、太极上帝、阴阳上帝。上帝生人,而不能教人,乃作之师以教之,即不啻上帝教之。
帝王将相,代上帝裁成辅相,是敬帝王将相,即敬上帝也。……太上曰一气化三清,三个上帝变为五行,为五个上帝,位五方,司五气,东青帝,南赤帝,西白帝,北黑帝,中央为黄帝,各有其能。人若不敬上帝,即是昧却良心。如孔子生于华夏,以人道立教,所以教大同也。
所以,人的言行动静都应该知道有上帝的监督,知错必改,则可昭事于上帝。总之,段正元像新传统主义者、学衡派、现代新儒家一样,逆时代潮流而动,继承古老的道德思想传统,以道德为轴心,以儒为主,融合道佛,对中国传统文化从本原和本体层次进行融会贯通,对秦汉以后儒学发展偏离、扭曲了原始儒学的基本精神进行了正本清源,对儒家道统结合先秦道家思想进行现代重构,对儒家学统批判中进行转化,对儒家政统通过内圣外王重新梳理,构建了自己的思想体系,同时,因为他走的是民间道路,他更注重以道德作为核心价值来构建新的国民信仰体系,不像一般学者只是构建学术思想体系。
民国五年,北京道德学社成立,陆军总长王士珍为社长,段正元被聘为社师。天地万物的道理(规律)乃上帝的流行。
汉代又有宗教复兴的趋势,但董仲舒仍然保持儒家人文理性的基本精神,以伦理道德为依归。一由中人以下之人,惑于邪说,不知鬼神之德之至,毫无敬畏之心故也。
虽曰视之不见,听之不闻,搏之不得,而其精神之发皇于外者,则固有可见可闻者在焉。尊崇神道,祭天祀神,显然是宗教性的教化。畏者何?畏上帝鉴我罚我也。问:道即上帝耶?答:无道则无上帝,无上帝亦无道。
我中华迄今,何以无一人言及上帝耶?答:中国唐虞三代,尊称上帝者不少,如虞舜之肆类于上帝,大禹之昭事上帝……何言无人称上帝耶?其他耶、回诸教,尊称上帝,皆是后学,盖我中华古昔圣贤,具先知先觉之道者,曾先言之,而实行之,成书具在,可覆按也。段正元发挥孔子之教说:孔子之教,因时制宜。
而基督教中的上帝只不过是层次最低的阴阳上帝。和盘核算,方知上帝之赏罚,至公至明,不爽毫厘,故曰上帝可畏可敬。
他推崇孔子之道,认同孟子所说的孔子为集大成者,并有更全面的概括:孔子祖述尧舜,宪章文武,集群圣之大成,贯为时中大道,以之征其效于当时,则乱贼是惧。……儒教重人道也,人道踏实一切。
评论
SMS接码-实卡接码平台
回复你好你好好的话说
SMS接码-实卡接码平台
回复哈哈哈回家试试